理想信念的作用
――井冈山培训学习心得
(张家港校区 王勇)
在学校党委的关怀下,本人有幸参加了为期五天的井冈山培训班学习,学习收获颇丰,感触颇多。当然,首先要衷心感谢党委组织部的精心组织,各位工作人员的悉心关照,其次精神上得到了洗礼,人生得到了启示,工作目标得到了强化,更重要的是对“理想信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此过程中,也增进了友谊,促进了交流。
一、井冈山之行的感悟
(一)理想信念的巨大作用
“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就不会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存在”这是我参加学习班的一个重要感悟。感悟来自于这五天的所见所闻所学;来自于听取井岗山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做的《井岗山斗争与井岗山精神》的专题辅导报告后;来自于在烈士陵园,看到一张张牺牲烈士稚嫩的脸庞时;来自于重走当年朱毛挑粮小道的一段时艰辛时。我不由感慨理想信念坚定之重要,之伟大,之不可战胜。
遥想当年白色恐怖之下,革命受到挫折,以毛泽东为首的一群革命党人为了伟大的共产主义信念,抛头颅、洒热血,开辟了井岗山革命根据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在此期间,物质条件是那么的艰苦。因此,没有强大的理想信念作为支撑是无法想像的。正是有了这样的坚定信念,革命党人才能精神振奋、克服困难,甚至在生命受到威胁时,也不轻易放弃内心信念。这是何等的可歌可泣。足见理想信念的巨大作用。
(二)红色革命来之不易
在开班仪式上,我们戴军帽、着戎装,用心去体验、去感悟井岗山的红色革命。在井岗山革命博物馆,一张张照片真实反映了红色革命的艰苦,一个个实物证明了革命的意义和情感,一座座雕塑传达着信念的伟大;在小井红军医院,一个看似结构简单的木质小楼,却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是“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在小井烈士墓前,青松围绕,一位位年青的烈士们仿佛就在眼前述说着历史,我们庄严肃穆默哀致敬;在茅坪八角楼前,我们聆听革命后人亲述历史;在黄洋界保卫战旧址,我们高声朗颂毛主席的《西江月-井冈山》,仿佛听见了远处的号角声悠扬深远,枪炮声渐行渐远。
一批批有坚强信念的人,创造了井岗山的红色革命。同时,井岗山的红色革命也是用一批批革命先辈的汗水、鲜血、甚至于生命铸造的。红色革命来之不易,向历史致敬,向所有的革命先辈们致敬!
二、对本人的启示
(一)理想信念是一切工作的“源头活水”
理想信念是鼓舞和激励人们奋勇前行的不竭动力,也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基础,是我们开展一切工作的“源头活水”。
坚定理想信念就是坚持正确的政治理想信念,就是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信念。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倡导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武装我们的头脑。
首先,我们应该讲事业,要视事业为生命。要真正把教育事业当作生命的第一需要。爱岗敬业,始终保持一种扎扎实实干工作的精神状态,保持敢闯敢试的劲头,积极探索,知难而进,永不放弃。
其次,我们要坚定树立“建设国内一流造船大学”一定能实现的理想信念。它是我们的目标,是我们江科大人奋斗的源泉与动力,它不能动摇。这就要求我们立足本职岗位,在平凡的工作中实现理想和价值。当然,它也不是一句空话,我们既要胸怀大志,更要立足现实,以重点工作为牵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着眼差距,用心钻研,埋头苦干,积极奉献;为江科大早日实现“建设国内一流的造船大学”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二)创新性工作是目标实现的“有效手段”
井岗山革命的最大贡献就是创新性的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而“三湾改编”则创新性的建设了新型的人民军队。因此,创新性的开展工作是井岗山革命根据地存在的前提与基础。
我们学校要实现建设“建设国内一流的造船大学”的宏伟目标,创新性的开展工作是目标实现的前提。目前,学校提出了以年度重点工作为牵引,利用“弯道超越”,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总体工作思路。这个工作总体思路的提出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的工作方式。那么我们在工作的落实与执行层面上如何能适应这个转变呢?
首先,我们要立足“重点工作”,不能再沿用过去或传统的工作方式或方法来推进,一定要紧紧围绕任务分解指标,脚踏实地,全力以赴强化落实,分阶段的实现目标。
其次,我们要实现“弯道超越”,一定要在综合研判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弯道超越的范围,明确哪些能弯道超越,哪些不能进行弯道超越。对确定弯道超越的核心指标,对表找差,集思广益,多想一些好点子,多想一些好办法,开创性的开展工作,才能努力实现目标。
最后,我们应立足自身工作,用创新性的思维去思考,用时不我侍只争朝夕的状态去工作,通过营造上下一心良好干事的氛围,把自身的工作做足,做好,做优,才有可能去实现“弯道超越”,才有可能实现“完美转身”,最终实现目标。
三、结合的自身工作,谈一谈今后的工作思路
(一)努力处理好张家港校区(苏理工)的事业发展与学校重点工作之间的关系
目前,学校上上下下正为着一个共同的理想信念努力拼搏,通过年度重点工作的牵引,全面推进各项建设工作。作为张家港校区(苏理工)而言,因远离母体,人才培养层次、师资队伍建设、服务面向等方面都与学校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时不时的有些观点会出现,如:“张家港校区(苏理工)的事业发展与学校的重点工作关系不大”,“张家港校区(苏理工)的事业发展只需要做好自己就行”,“学校对张家港的扶持再大,对学校的重点工作没有什么促进,也对学校的宏伟目标实现没有什么帮助”等。
我认为,这此观点是片面的,是缺乏大局观的表现,是没有充分认识到局部与全局的辨证关系的集中体现,应在工作中大力塀弃和旗帜鲜明的反对。俗话说 “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有水大河满”, 学校“国内一流造船大学”宏伟目标的实现应该是建立在包括张家港校区(苏理工)在内所有二级部门的事业发展基础上的;张家港校区(苏理工)的事业发展必然会促进学校的发展,这是因为:
1、共同的理想信念造就了我们共同努力的目标
张家港校区(苏理工)是江科大的重要组成部分,张家港校区(苏理工)的所教职员工都是江科大的一员,“国内一流造船大学”的宏伟目标不仅仅是镇江本部所有教职员工的心之所想,同时,也是所有身处张家港地区工作的江科大人的奋斗目标。因此,建设“国内一流造船大学”的共同理想信念必然会将身处两地的江科大人紧紧团结在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的理想信念而努力拼博。
2、张家港校区(苏理工)可以为学校创新发展提供改革平台与借鉴
张家港校区自2005年创办以来,就被赋予高教改革试验田的发展定位,特别是2012年6月原南徐学院更名苏理工迁址到张家港后,改革创新成为张家港校区(苏理工)事业发展的主旋律。因此,作为试验田,张家港校区(苏理工)可以为学校的创新发展提供改革创新的平台。
值得可喜的是,虽张家港校区(苏理工)事业发展时间不长,一些改革举措现已为学校的创新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与借鉴意义,如:苏理工的“综合改革实验班”的组建、教师教学质量综合考评办法、各类全国性的等级考试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
3、张家港校区(苏理工)的所处地理环境可以为学校创新发展提供窗口优势
因为地处长三角的腹地张家港市,区域地方经济发展优势较为明显,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与地方企业产学研合作,学校与张家港地方政府联合成立了“张家港江苏科技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这个平台。
自该平台2012年起成立以来,现已初步成为江科大服务张家港及周边地区经济创新发展的重要窗口。通过产学研合作,提升了学校的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促进了学校科研水平与总量的提升,带动了张家港校区(苏理工)的师资队伍建设,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因此,我们一定要处理好“小家与大家”的关系,牢固树立“小家富裕,大家才能小康”的思想。为了共同的理想信念,用“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张家港精神努力工作。我也相信只有我们处理好张家港校区(苏理工)事业发展与学校重点工作之间的辨证关系,才会更加有效的激发身处两地校区的所有江科大人奋斗拼搏,为学校实现“国内一流造船大学”的宏伟目标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下面结合本人分管工作,计划重点推进以下工作
1、以省厅专业抽检迎评工作为契机,大力推进教学建设工程
以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的专业抽检迎评工作为契机,全面推进苏州理工学院的教学建设工作。以年度为单位组织、落实和推进学院层面的专业建设抽查工作,各个二级学院根据自身条件确定一个专业全程参与专业建设抽检工作。抽查的标准、要求和流程完全参照省教育厅的专业抽检工作要求。以自查自评带动建设、以建设推动专业抽检工作,从而提升专业建设水平与质量。
继续做好各项已启动的教学建设工作的监控与验收等常规性工作,强化建设的效果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2、大力推进苏理工与张家港及周边地区支柱企业(行业)的全面共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大力推进各二级学院与张家港及周边地区的支柱企业、行业或商会的全面共建,通过全面共建发挥各自在产业转型升级、先进技术应用、经费筹措、兼职教师聘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吸纳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优势,形成校企双方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从而达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创新校企合作新模式,推动地方经济的产业升级的目标,实现校企携手合作共进双赢。
3、进一步完善人才的分类培养机制,提升因材施教的能力
在认真总结苏理工2014级“综合改革实验班”运行情况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综合改革实验班”的管理模式,进一步推进“综合改革实验班”的班级凝聚力建设,进一步提升“导师制”在管理,进一步细化“综合改革实验班”的教学组织方式,全面提升学院的因材施教能力与水平。
全力推进苏理工与张家港职业技术中专的“3+4”中专与本科联合分段培养工作,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与新途径。在积极做好教学质量的监控,教学内容的衔接与整合等基础性工作基础上,积极推进该项目学生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