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研所和生物技术学院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积极开展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贯彻落实学校《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的建设的实施意见》,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共同推进重点工作
学院党委坚决贯彻学校“内涵发展、重点工作牵引”的总体工作思路,坚决做到党政班子思想统一、全面协作,共同推进各项重点工作。
第一、促进研究所与学院的融合发展。一年来,我们将推动所院平稳过渡、深度融合、跨越发展作为党委工作第一要务。通过召开座谈会,面向领导班子、全体师生统一思想,让每一位师生搞清楚所院融合就是为了破解蚕研所转型发展中的难题,是为了把科研条件和科研力量反哺(bu)到学院的人才培养,是为了实现蚕桑学科和生物学科的相互融合,实现“做大生物、做强蚕桑”的战略目标。我们非常关心学院26位教师的思想动态和工作环境,逐步改善了学院教师的教学科研条件。我们注重协调学院教师与各研究室在科研方向和学科发展上的互动重组,部分教师已经加入到相关研究团队。与此同时,在研究所和学院部分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海洋生物学学科方向已经进行了前期论证,并具备初步的发展基础。目前,新机构从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工作、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第二、引导蚕桑科研服务国家蚕桑生产。在所、院党政的引导下,一批优质蚕桑品种、优质桑树栽培技术和高效病虫防治技术被广泛运用。华康2号和野三元两个家蚕新品种在五大主产区和全国最大的蚕种场全面使用,两大新品种生产区域覆盖率达到70%。另外,我们的桑树种质资源圃还为常州海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江西省蚕桑茶叶研究所、西南大学家蚕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15家单位提供了果用桑、叶用桑、观赏用桑、特殊用途桑等各类种质146份,满足他们开展科研、教学、生产等不同需要。我们成立了由师生党员组成的“春蚕”服务社。服务社与农业部国家蚕桑技术体系蚕、桑病防控工作相结合,与海安蚕桑站结成对子,对生产中的突发情况提供应急处置,并为蚕桑生产随时提供技术支持,该项目被评为学校党建创新一等奖。我们还依托“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强力推进中古蚕桑合作中心建设。近期,我所先后牵头制定了国家桑树遗传资源出口管理规范、国家家蚕遗传资源出口管理规范、国家蚕丝质量检测标准、国家特种经济动物学科十三五发展规划等,凸显了蚕研所作为国家蚕桑生产决策咨询机构的重要职能。
第三、全面推进中青年骨干培养。所院融合后,党政班子高度重视中青年骨干培养工作,遴选了一批中青年骨干培养对象,形成了以李木旺、王俊为核心,以吴阳春、刘利、钱荷英、邓祥元等人为重点的中青年人才梯队。我们对每位骨干在科研方向凝练、研究团队建设、研究条件保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在今年的深蓝人才计划遴选中,我院在第一层次、第二层次青年英才以及青年干部培养计划中均有人员入选,这说明我们前期的遴选培养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也坚定了我们继续加强培养的信心。我们拟按照学校的资助标准为青年英才提供1:1的经费配套,并聘请中国蚕学会理事长鲁成教授等国内知名专家作为导师,进一步推进他们加快成长。
二、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扎实开展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在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中,我们坚持以学院事业发展为中心任务,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
第一、实施了“助推学生成长”行动计划。我们将蚕研所的师资和实验室条件充分运用到学生培养中,全面实施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全程导师制以学风建设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任务。我们在大一、大二的188名本科生中实现了导师全覆盖,我院本科生导师已经形成了工作制度,并将本科生导师工作纳入到学院人事分配中。导师们能够经常性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开展相关工作,取得了初步工作成效。
第二、实施了学生就业帮扶行动。我们将就业工作分为考研考博、求职择业和出国留学三类,帮扶行动由党员干部牵头,三个党支部对应三类不同需求的学生,从就业观念引导到联系用人单位,从协助联系报考学校到考试课程辅导,切实解决学生就业工作中的实际困难。我们举办了多场生物类专场招聘会,建立了党员示范岗“生物技术学院考研辅导站”,形成了考研、择业和出国的各类学生定期交流机制。截止6月30日:本科毕业生的严格就业率为86%,远超学校下达的64%的要求,就业率与去年同期相比呈倍数增长。
第三、实施了青年教师成长行动。所院党委牵头,由党支部和研究室共同推进青年教师培养。面向学院31名40岁以下科研教学人员,建立了青年教师发展论坛,定期安排学院领导和校内外专家与青年教师座谈。让他们进一步明确研究目标,为他们及时解决成长中的困难和问题。学院设立了每年30万元的青年科研基金,用于资助暂时没有获得省级以上科研项目的教师,帮助他们奠定科研工作基础。学院建立了青年教师个人成长跟踪机制,及时收集青年教师成长中的各类信息,及时掌握青年教师每个季度在科研工作、教学工作、学生指导工作方面的进展情况,促进青年教师成长。
三、发挥战略引领作用, 大力弘扬蚕桑文化
蚕桑是学校的三大办学特色之一,学院要实现跨越发展,必须更加重视弘扬蚕桑文化,研究新的历史背景下学院发展与“一带一路”战略的关系;必须弘扬春蚕精神,凝练江科大蚕桑人应遵循的工作目标、基本信念和价值标准;必须广泛宣传蚕桑产业的发展方向,用蚕桑文化来凝心聚力、扩大影响、推动跨越发展。
第一、持续推进蚕桑文化研究工作。蚕桑文化研习社已经发展成一个组织机构紧密化、内部管理规范化、研习活动常态化的研习组织。研习社确立了蚕桑文化研究工作的三条主线,即春蚕精神、产业发展和蚕研所发展。初步提出了蚕桑文化的基本内涵,它所蕴含的“春蚕精神”呈现的是“无私奉献、不图回报”,所支撑的“一带一路”呈现的是“友好交往、产业繁荣”,所推广的“蚕种桑苗”呈现的是“潜心科研、富民强国”等基本内容。研习社下一阶段将围绕“一带一路”战略,挖掘蚕桑与海洋之间的文化逻辑,挖掘“新蚕桑”的深刻内涵,进一步充实蚕桑文化的内容,更好地引领学院发展。
第二、稳步实施蚕桑文化宣传推广工作。我们成立了专门的宣传工作队伍,制定了宣传工作奖励办法,一年来,学院刊发各类稿件200余篇次,其中省级以上报道42篇(次)。与此同时,蚕桑文化展示馆改造的基建部分已经完成,展览的内容也已梳理完成,我们将围绕“蚕桑与中华文明”、“蚕桑与生态环境”、“蚕桑与人类健康”、“蚕研所与蚕桑发展”四大板块来布置展馆,广泛宣传蚕桑文化。
第三、全面开展蚕桑资源产品开发推广。我们将蚕桑服务于市民生活作为“新蚕桑”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桑树的食用功能正在被逐步开发出来,桑果饮料、桑果酒、桑叶茶、桑叶馒头、系列桑叶菜已经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市民生活中。我所科研人员开发的蚕蛹油、蛹蛋白、蛹虫草、蚕丝面膜等产品正逐步得到市场认可。我所科研人员还指导丹阳桑园种植合作社利用桑树养鸡,形成了年养蛋鸡2万只,产值1000多万元的生产规模。指导浙江蚕桑发展有限公司、重庆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设优质高产果桑示范园区1000余亩,开发出桑果干、桑叶茶等多种产品,年产值400余万元。我们逐步建立了蚕桑观光休闲旅游产业模式,5-6月的桑果采摘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每亩桑园产值达数万元。新型蚕桑业发展前景已经初现曙光。
蚕业研究所、生物技术学院党委